《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5-10-30 11:24:20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假如说小说一定以情节为标准的话,那呼兰河传的情节实在没有多少跌宕起伏,但假如从艺术感染力为标准的话,那本书显然是一座高峰。譬如作者描写儿时的那个园子,“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感觉他们是并不存在的。

小的时候,只感觉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画面总给我以一种真实的温馨感。

从文艺学的角度,诸多大家都对此书评论诸多,我浅显阅罢不足言之。但仔细思考,一本文学经典从来便不是以有趣和有用为目的的,它往往直击心灵最深处,让人莫名的为之感动。

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但这种苦中又有种隐隐的温暖,可能就来自人物的一句笑话,但又不会像看漫画书一般笑,只是深切地感受到人物所遭受的一切,这也正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优郁的美感效应。这种美感效应,往往使内心的不羁被慢慢驯服,对历史和现实有更为成熟的认识。

《呼兰河传》读后感2

朋友们,萧红你们认识吗?《呼兰河传》你读过吗?我不光了解萧红,我也读过她的这本书,而且读得津津有味。

读《呼兰河传》,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是第六章第一节。这里有个有趣的人:二伯。

二伯和我家的二奶一模一样。有好东西不给她吃她也骂,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也读过这一节,跟萧红的二伯学过。我来给大家读一段:

我家的二伯,性格真古怪。有东西,若不给他吃,他就骂。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你拿去吃吧!”家里买了落花生,冻梨之类,若不给,除了让他看不见,若让他找着了一点的影子,他就没有不骂的:“他妈多……王人蛋…兔羔子,有猫狗吃的,有蟑螂耗子吃的,他妈多就是没有人吃的……免羔子,免羔子。”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

生活中,我的二伯可不是这样子的,若让他看到有吃的了,

他也不问你要,因为他知道你要送给他一些。你若把吃的送上去他乐呵呵地接过就吃,有的时候吃完了还会问你要,一点也不客气。

我真希望人人都来一下《呼兰河传》这本书,真的超级有趣。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我们的童年,都是与众不同的。自从我学了《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后,让我对萧红的童年产生了好奇,好奇心驱使着我仔细品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讲的是:萧红童年时与祖父在园子里,一起玩,一起下地干活,充满了乐趣,童年过的无忧无虑,但有一些人却被命运安排着,过着平凡的日子。

文章中悲惨的人有很多,但我觉得最悲惨的人是团圆媳妇了。活泼可爱的十二岁的小姑娘,却当了童养媳,遭到了婆婆的恶毒得打骂,以至于生病,她的婆婆不请医生,却用当地的风俗:赶鬼,热水汤驱鬼的迷信方法,想挽救她,然而,静静地迎来的却是丧命黄泉。悲剧一次一次的发生,让我越来越来为团圆媳妇担心。

让我映象最深的是作者写花园的一段:太阳在园子里显得特别的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有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句话写出来作者童年的自由,快乐。

茅盾说的对极了,《呼兰河传》就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家萧红写的,虽然写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平常事,却写得如此有趣、独特,我非常喜欢。

《呼兰河传》书中写的是萧红自己在呼兰河城的童年回忆,主要写二十世纪东北小城呼兰河的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的平凡生活,揭示了人们生活的贫苦,愚昧。

这本书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当我读到她不幸去世的时候,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十分同情她的遭遇,心中为她愤愤不平。她才只有十二岁,和我们年龄差不多大,本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却被迫卖到了老胡家做童养媳,过上了家畜不如的生活,受尽人间扩磨,最后被活活折磨死,读了这个故事多么令人痛惜啊,由于人们的无知和愚昧,活生生地害死了一个十二岁活泼可爱的小女孩。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让我感想到了自己,同样是十二岁,我在学校里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在家里,身体有一点点不舒服,爸爸、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可小团圆十二岁却当了童养媳,挨打,挨骂。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

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呼兰河传》这本书,读一读里面凄惨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现在生活的美好。

《呼兰河传》读后感5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呼兰河传》,读着读着,我仿佛被萧红带回了呼兰河,仿佛看到了胡家无缘无故地打小团圆媳妇,仿佛看到了云游真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钱,仿佛看到了跳大神的人在那儿瞎摆弄,又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滚烫的热水中的挣扎……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比如说街中的大坑吧!人们和家畜不管在晴天还是雨天都会遭殃,这个坑淹死过猪,淹死过猫、狗、鸡、鸭,甚至有人掉进里面也很难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第一个想法肯定就是:把坑填上不就好了么?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什么拆墙让路啦,种树攀爬啦,但就是没有想到这个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

茅盾曾经说过:“呼兰河传里的人物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和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官冯歪嘴子是他们中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这本书不但形象生动,还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希望你有时间也去看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6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呼兰河传》书中讲述了萧红从小出生在呼兰河童年的故事。

呼兰河的冬天是非常的寒冷,过了一夜就冻的门都打不开了,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十分生痛,手背上脸上都被冻得裂口,人人都说冬天真可怕,房子上挂满冰凌,别看动物们有厚厚的皮毛,它们也是冷的不得了,不停的叫唤。

萧红从小出生在呼兰河,因为父母和祖母对萧红十分冷淡,所以萧红从小就喜欢跟祖父在一起。祖父是一个为人非常和谐可亲的人,萧红和祖父一起劳动种地,她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的小姑娘,但有时很天真,干了很多傻事,例如把韭菜当野菜扔掉,把狗尾巴草当谷穗留着等,祖父也不责骂她,而是耐心的教她,祖父给田地除草,萧红看到很多玫瑰花,就去摘了一些回来,插到了爷爷的帽子上,爷爷闻 ……此处隐藏1582个字……己梦想的自由人!

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创建一个更美好的新世界。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早就想看萧红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了,一拖再拖,现在终于才看。套用她的一句口头禅,“那才好看呢!”

对这位民国才女,想说的只有心疼。老天不公 ,像这样纯真而又才情满满的女子,最应该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捧在手心的,可她一生颠沛流离,命运悲惨,屡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让人唏嘘不已,以至于只活到三十一岁。

她死的时候说“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真的是太过悲凉。

《呼兰河传》写的是她童年家乡的人和事,看似天真自然的语言,平淡之中却充满入木三分的讽刺和批判,对村民愚昧灵魂的哀叹,对封建思想的无情控诉,在那个年代,她的立场是愤怒的,反抗的。

像是孩童的喃喃自语,她随性地潇洒地表现了语言的自然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就像她说的,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她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有人管。

矛盾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而她没有写尽的,最该是她凄婉的人生。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呼兰河传》。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作者萧红有了更多的了解。

《呼兰河传》以散文的手法,回忆了作者的家乡呼兰河城与劳动人民的普通生活。前半部分写了迷信严重的封建习俗、单调的生活、呼兰城的自然风光,以及作者的祖父,和她的童年。后半部分,着重写了天真的团圆媳妇、古怪的有二伯、勇敢的冯歪嘴子。让我感受到一个封建思想严重的社会。讽刺了那些愚昧无知的人,歌颂了那些追求自由、幸福的人。尤其是冯歪嘴子顽强的生命力,让我感受到呼兰河生生不息的希望。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自由的。她和祖父经常在园子里铲地、拔草、浇水……萧红童年的快乐回忆全都装在了这个大花园里了。

呼兰小城的盛举是荒唐可笑的,如跳大神、放河灯、抽帖……这些封建习俗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萧红用女性温婉的笔触,揭示了小城居民贫穷、绝望、无知、麻木。同时,让人又感到悲凉、凄惨。最让我忆忆深刻的就是团圆媳妇了。12岁的她本该是无忧无虑地:在父母身边撒娇,和小伙伴玩闹的纯真女孩。但她却被卖了作童养媳,不仅需要干活,还要忍受婆家无端的打骂,甚至以治病为由,遭受了惨不忍睹的折磨如:跳大神、吃偏方、用开水洗澡,最终惨死……

可怕的封建习俗、可怕的麻木不仁阅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可怕,也体会到了作者对呼兰河的复杂情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这是我读《呼兰河传》的最初印象。

《呼兰河传》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回忆性长篇小说,讲述了呼兰城的小团圆媳妇、二伯、冯歪嘴子等人的遭遇,表现了呼兰小城人们精神上的愚昧和麻木。

我读完《呼兰河传》,尤为书中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而唏嘘。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被迷信陋习活活折磨死了,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欺凌,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我深切体会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对那些弱小者充满了同情,但我也同样在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遭遇如此的命运?他们为何不以自己的努力而改变命运?那是因为那个时代是如此灰暗,那时人们的思想是如此落后。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的。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现代。我们有父母的呵护,有老师的关爱,衣食住行都不用担忧,每天只管好好上学。但有时候我们还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还经常使性子发脾气。与小说中小团圆媳妇等人的遭遇相比,我们的所谓不如意实在不算什么,我们应该为生长在这个时代而庆幸。

读了《呼兰河传》之后,更加激发起我对现在生活的热爱,更加触发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一串凄婉的歌谣,有着凄婉的旋律,有着凄婉的作词。有一本书吸引着我的眼球,有一位作家的文笔牵动着我的心弦,萧红的《呼兰河传》带给我无限的感想。

茅盾先生说过:“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一浑浊而又轻盈的文笔创作了这部抒情诗般的《呼兰河传》。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这些带我领略了在北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让我认知了当时旧中国对人性的扭曲,对人格的损害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作者将自己怀念故乡和童年的情感寄于其中,又包含讽刺了当时旧社会的迂腐和封建,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感觉这像一条悠悠的河流,又缓缓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幽默的浪花。在萧红清新自然的文笔下,我看到她与自己和蔼的祖父在后花园度过的美好时光,看到了呼兰河的一群善良的人,但旧社会的熏陶使他们变得十分迷信、贪婪。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是小说末尾的篇章《尾声》,里卖“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句话简明祖父去世了,他生前死后都居住在这呼兰河的小城里,寄托了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在这一章里表达的淋漓尽致,婉转的话语来祭奠童年,这又是多么凄凉,多么空虚……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更应该庆幸自己童年是这么美好。

一串歌谣歌颂着她寂寞的童年,传唱着呼兰河的故事……品味《呼兰河传》,品味她的悲伤,品味自己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暑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一本课外书,我想起了课本中《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它的作者是萧红。于是,我便买了一本萧红的《呼兰河传》,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写的是萧红小时候的故事。萧红的故乡在呼兰河城,那里生活着一群自私冷漠、迷信愚昧的人们。小说用灰色的笔调描绘出了溃败的呼兰河城。看这本书时,时而令我爆发出大笑,时而让我感到难过,时而令我沉思。

呼兰河城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的无知,有的性格古怪。小说中的一处令我愤怒,说的是团圆媳妇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却被卖给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她刚来时温柔,善良。可婆婆却打她、骂她,甚至自己丢了一件东西也要把她抓过来打一顿。在这样的折磨下,一个健康活泼的姑娘就在惋惜中死掉了。死时她的婆婆竟在为她治病时花掉的钱感到惋惜。看到这,我不禁攥紧了拳头。

在萧红短暂凄凉的一生里,她的祖父大概是她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一次,萧红采了一大堆玫瑰花,她把玫瑰花放到祖父戴的草帽上,因为玫瑰花很香,祖父还以为是今年雨水太大,导致自家的玫瑰花特别香的。萧红这时便捧腹大笑起来。看到这,我再想到她的人生,不禁也为她感到欣慰。是啊,这大概就是萧红黑暗人生中的一束光亮吧!

读完这本《呼兰河传》,我也对童年产生了新的看法:童年是我们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童年,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读《呼兰河传》,像吃一块巧克力,有苦涩,也有甜香。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