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读了村上春树的名作《海边的卡夫卡》,对于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从前没有看过,就是他的最有名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也没看过,只是在别人的博客介绍里稍稍晓得一点皮毛。本以为《海边的卡夫卡》也应当如《挪威的森林》是一同类的作品,在随意的翻阅中,一页一页而过,慢慢却被吸引了,被村上春树的充满魔幻色彩的想象力而深深触动。《海边的卡夫卡》讲的是十五岁的少年田村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意译——“乌鸦”,乌鸦在当地是一种表示吉祥的鸟,可是乌鸦并没有让十五岁的少年从生下来就很幸运。少年卡夫卡经历的人生有些离奇,自幼生在不幸福的家庭里,他为了逃避诅咒而离家出走,后来父亲又被杀,似乎这一切在冥冥中都是上天注定。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我认为还是相通的,从卡夫卡的身上也映照出好多中国普通阶层生存的一面。对于村上春树充满想象的文字是需要边读边思考的,小说貌似写一个少年的心迹,其实蕴含着很多的东西,卡夫卡充满了哲理的对生命的探索与追问。在这本书中其实没有所谓的小资情调,只有对自由的向往。要坚强地面对生活。对于村上的书,总是一知半解,写这篇所谓的读后感其实表达也很困难,偏于理解。其实,所谓的隐喻,许多的看者不一定会理解村上所说、所指的是什么,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或许只有在读者遇到某件事后,再来看看此书,不定会发现与所经历的事有某些的契合点,这时会发觉村上书中的睿智,“好像人生过去就过去了,想回头都没有办法。成长的过程都需要自己亲身去体会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责任始于梦中”,喻体的本意是否人生无奈,梦—责任—梦,最后还是责任呢?或许,人在短短的时光里面生存,一如匆忙过客般地在人间完成了他的使命,而恍如这个过程投下的便是人的匆匆一瞥。梦完成与否它的责任,来自责任的外力还是内心?表面还是实质?我想,这世界,有些的梦是虚设,而有些的责任也纯属浮浅。若说责任象奴役一般地实施,感觉到人生似如奴隶,只是在纯属愿意之间服役。小说假说有消极的一面,然而却是有着它的深广的含义。
《宾尼兔》里说:不要把生命看的太重要。你不会活着出去的——其实,宿命,从一开始就知道会结束,对于生命的无力感,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拐点,抑或转角处,也许不是产生在十五岁,或许二十岁,或许在更大、更老时的感触,当你一旦回想起自己的十五岁时,也许会有一种迷惘,抑或已经有了一种重生的感慨。少年卡夫卡所站立的位置,其实亦代表了人的不同的角色。
书中的田村卡夫卡是一个有着一种被强烈的孤独感所笼罩的人,他一开始就处于俄狄浦斯式预言的压迫之下,潜在的弑父的可能性的罪感长久压抑着他,而呈现在田村卡夫卡面前的那个世界则给他以梦幻和怪诞。现实生活的真实与虚空在卡夫卡的内心中徘徊,当觉得只是想象之物的时候,却又发现这个世界的信息一切都是千真万确地存在着的。书中有许多的隐喻,对隐喻的'解读,在《海边的卡夫卡》各个人物所蕴涵的创作思想上,也许体现了很多现实性的具体指向,而且也颇有说服力。或许隐喻在书中只是形而上的。不过在此书中我喜欢村上春树勾勒的哲学语句,充满了对于人生的说服力。
因为是写少年的经历,作者运用了想象,我喜欢书中人与猫对话中运用的隐喻。“猫”的随性的语言,让猫说人话,体现了作者的仿佛幼稚、仿佛智慧的一种想象、悬念。正因为喜欢,因而对于小说中细致地拟人化地描写猫的片段似乎看得比较详细。作者以猫作为人的写作对象,此技法是村上春树神奇想象力的一种手段,书中人物可以和猫说话,与猫和蔼地相处,如猫一样过着简单的生活。书中把猫划分了种类,认为黑猫是一种很乖巧的、对于人的交流很随意轻松的猫,可相处。短毛猫相处默契,能配合,但是在大街上则很少见到短毛猫,因为短毛猫大多是呆在家中的。野猫大多是褐纹猫,而且它的语言波段与交流对不上号,不容易相互间产生交流。作者似在暗示,也许猫与人一样地也有区分的理由。在人与猫的极乐世界周旋,作者的构思很玄幻、隐喻藏有幽默感,人与猫比较丰富的感情跃然在书的章节中。猫其实是具有孤单的品性的,在现实中的猫们像似社会化了的动物,它们也有不同的交流方式,并且会成群结帮,猫与猫在一起时常会打架。黑猫是比较聪明的猫,它非常懂人的心理,奇在它的领悟力,能与其它不同种类的猫和睦相处,温驯而又守法,不犯动物中常常容易犯的到处拉屎尿的错误。短毛的猫大多是家猫,家猫因为好吃,只只长得肥大,虽然肥大,但总是斗殴不过瘦瘦小巧的褐纹野猫,老是被褐纹野猫欺负,大打斗间打痛爪挖的厉害时,就会听见失败者的撕心裂肺地哀叫和胜利者散出的粗气。有些的失败终导致短毛的家猫只得规规矩矩地在家里呆着了。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2话说能看到这本书,倒是偶然的缘分。原本不知村上春树有过这样一部作品,在图书馆没能借到《挪威的森林》,因而退而求之,便借了这本书。
我不知卡夫卡具体表示什么意思,大概是世上一切荒谬和无稽的矛盾吧!书上每一位人物大抵都带着这样的特质:憎恨父亲却最后选择回到父亲家的少年;少时优异却事故后不识字但能够与猫咪交流的老人;心理是男性却生理是女性的女性;热爱儿子却抛弃儿子的母亲……而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卡夫卡,甚至人生本身也是。人本就是矛盾的产物,至于荒谬无否,我们谁敢说自己不曾过荒谬过,莫说由人走出来的人生了。
无奈这本书实在太厚了,内容实在太丰富了,以至于我觉得我读了两三遍后,也只感悟到其中的点滴罢了。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第一次看的时候,被书中男主角——十五岁的少年所吸引,为什么他会选择15岁生日的时候离家出走,逃离了自己的家,一点都不留恋;为什么他跟他的父亲那么陌生,那为什么父亲又那么厌恶他呢?还有,为什么少年脑海里经常有另外一名叫做乌鸦的少年跟他对话呢?而越看就产生越多疑问,越看就越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场,他们无不一一吸引着我的目光。最令我吃惊,惊讶的是少年父亲对他说的于俄浦狄斯预言更恶毒的诅咒: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和亲生母亲以及姐姐交合。
更令我吃惊的还在后头,那就是事情正如父亲恶毒的诅咒慢慢实现:父亲被杀死了,少年却不能明确地表示自己不曾动手过:而少年遇到了和他分离多年的母亲并偷偷仰慕着她,最终也与她发生了关系;在少年离家出走的路上,他遇上了一位可能是他失散多年的姐姐的女性,并在梦中也发生了关系。在发生了所有的事情后,少年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入口,在另外的世界,时间不是时间,每个人都不会发生生理的变化,都没有人应有的七情六欲,只是在那里活着,不需要吃饭,不需要娱乐。少年决定投身于那个世界,他觉得父亲恶毒的诅咒已经实现了,自己也被父亲破坏得不是自己,在现实的世界已经没有人牵挂自己,自己也没有留在现 ……此处隐藏3754个字……用音乐,来使人物更丰满,亦或推动故事发展。
《海边的卡夫卡》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星野在跟中田去了四国后,在四国高知市的街上乱逛进到了一家咖啡馆,听见了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那是“真正的杰作”,音乐带给了星野感动,他从咖啡馆主人那里知道了鲁道夫大公与贝多芬的关系。
鲁道夫大公既是贝多芬的学生,也是贝多芬的主要赞助者,大公三重奏是贝多芬为感谢鲁道夫大公而写的,也是贝多芬三重奏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一首。
星野为了一个不认识的陌生老头中田来到四国,做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事,内心其实是有挣扎的。但是“大公三重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星野完成了心理和思想上的一个过渡。
文中说:“全都是伟人、天才,人世间就麻烦了。必须有人四下照看,处理各种现实性问题才行。”这让跟随中田一路前来,陷入迷茫的星野找到了自己方向和如此这般的意义所在。也才有了后边,义无反顾继续帮助中田完成各种奇怪事情的执着。
为着书中这一情节,我特意找来了“大公三重奏”去反复听,确实是好听的曲子,只不过,不懂音乐的我,除了好听,听不出更多。但还是会觉得是一份奇妙的缘分,在文字里认识了一首曲子,又得知到一段有趣的故事。也许也会在我人生迷茫的时刻,给出一些朦胧的建议吧。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一些伤痛的治愈,和一首印象深刻的曲子。上网查找了关于这本书的很多解读,有的说,村上的很多小说都是一种寓言,而“卡夫卡”是关于存在的寓言;有的说,《海边的卡夫卡》这本小说,是村上对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日本国民实施的类似“集体昏睡”的精神催眠,来诱使国民陷入对战争的迷恋的一种隐喻;有的从心理学解读“卡夫卡”,分析村上的“卡夫卡”是对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寓言的一个扩充版解读。
也许吧、也许吧,也许这本有些晦暗的小说里,确实寄托了作者无数的心思和感情。可是我所能感受到的,也仅能是自己有限生活经历的一丝丝共鸣而已。
当这本书读到最后,卡夫卡对那个叫做乌鸦的少年说,
“可是我还没弄明白活着的意义。”
“看画,听风的声音,这你能办到,最好先睡一觉。”叫乌鸦的少年说,“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我想,是这样吧,也许我们也总是感到,即便经历再多,还是觉得眼前的生活一片迷茫。仿佛走出了原来的困境,又好似困境一直都在。
这时就需要想办法在内心存住一个理智的声音来时时提醒我们,真的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前路迷茫也没什么好怕的,做好你可以做好的事情,那些所有经历过的困苦,都会帮助你获取开启更好生活的能力,而你,也会不断成长更好的你自己。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5宿命的缺口就在那里,在森林或者是城市的哪一个角落里。叫乌鸦的少年附在田村卡夫卡的身后,随时都会从男孩子的身体出钻出来,采用冷静的理性的也可能的狂野的思想来审视眼前少年的行径或思想。这有点玄幻和蒙太奇的手法,带有视觉的冲击效果。卡夫卡在捷克语里面是乌鸦的意思,就是那种叫声凶悍尖利的面目似乎可憎的大鸟,在国人的潜意识里,其代表的凶邪是牢不可破的。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药》一文中也曾用一只黑色的乌鸦站立在坟头来渲染悲鸣的沉重气氛,并以次来加剧文章里压抑及灰暗的效果。但有趣的是日本人对待乌鸦的态度并不向国人这般不友好。在日本满城的乌鸦,大有乌鸦走俏的姿态。
采用“卡夫卡式”来描述生活的荒谬,在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春树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混乱的,缺乏安全和宁静的十五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剧烈的撞击。在小说里,梦幻和超越自然意志的力量看似虚幻的,处在一种神秘的伪真实的环境中。仿佛越过正常的哲理直接进入所谓的看不见的灵魂深处,抵达一片原始的平静的,没有矛盾冲突却并不荒凉的宁静里去。田村卡夫卡怀揣恐惧和希望离家出走,想寻找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懵懂的,自己并不确定其具体形态的所在。少年一面有莫名的真切的对成长对未来的惊恐,一面却又追随来自内心深切的痛苦的欢喜和希望,如同鸟儿的一对翅膀,两者间有尖锐的交锋和缠绵的纠缠。在森林里,少年在迷宫一样的场景里犹豫着,恐惧中,也体验着孤独的快乐和憧憬。远处是什么?再远处是什么?纵横交错的丛林,偶然再现的丛林里的平整的草地,阳光温暖的从缺缝中照射下来,少年感觉到真实的热度。这丛林里的迷宫其实是你内心的迷宫,春树把这种观点一直贯穿在小说里,并反复的在不断设置的场景中展示出来。
梦境和玄幻的描写也是为了渲染主人公内在的矛盾和渴求。渴望纯粹的爱情,对性的探求,以及亲情的追索,在少年卡夫卡身上一一呈现出来。所有的少年人不能理解的惶恐和希求都被春树放在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怪异的巨大的场景里了,集体昏迷事件,中田混沌超自然的功能事件,佐伯灵魂离体事件,等等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都是环绕着少年出走,探索,返还这一背景展开。背离常理,背离正常的逻辑思维,甚至背离约定俗称的伦理道德的描述,在小说里比比皆是,好像让读者走进了一个迷幻奇妙,充斥着离奇血腥的容器里,在开始阅读的时候完全找不到出口。冷峻的不失激情的笔触,准确独特的喻句,是村上春树在揭示主人公内心经历的过程中所持有的独特的文字魅力,构建一个错综复杂,矛盾跌加的外部场所,在深层次上慢慢揭开田村卡夫卡慌乱期待的精神领域,触及成长过程中少年最敏感最敏锐的情感变化。小说特意增加了一个临界点,这是在丛林中开启的一道门,是现实和虚幻的两个世界的分水岭,如同过去和将来的一道关卡。陷入门里的佐伯走不出来,她永远把自己沉寂在十五岁的少女时代,无法面对变换了的真实的现实社会。可以这样说,佐伯和卡夫卡其实是相互矛盾相互补充的参照体,佐伯的陷入和卡夫卡的奋力拔出,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卡夫卡要挣脱灰暗思想的束缚,必须有一个可以凭借的.实体,春树把她安排为抛弃少年的不负责任的母亲,她给以少年肉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可以是少年的另一个自己,少年从她的身体里分娩出来,孤独的成长,在迷宫一样的思想缝隙里艰难的探索,无法突破。这时候,她又突然出现了,以沉寂在过去时光里的青春少女的形象冲撞着少年的心。春树提前在少年的身上设置了一个预言,只有和母亲交合才能完成那样的自我突破。这个情节是痛苦的,激烈的,是矛盾的最后会集点,也是少年摆脱旧我,塑造新我的唯一途径。故事到这里已经全面铺开,所有的矛盾,离奇的线索都是为这个目标而生成。少年和母亲交合,和姐姐交合,实际是和旧我在做着最后的告别。看到此处,真相终于大白,成长是一种不断和自己告别的过程,是否定和肯定的较量。佐伯将自己的鲜血传送给了儿子,在过去和未来的大门关闭的一瞬间,她的鲜血奋力推动儿子走出过去,回去,一定要回去。佐伯最后是这么说的。
看村上春树的小说,不仅仅是文字视觉上的冲击,他的深邃和理性的哲理让人不得不再三思考,很难一下子理解那种曲折迂回的方式下直逼真相的创作方式。作者的灵魂是隐蔽的,是不借助单纯的表层文字透析出来的,它们在文章的思想里游弋,在字里行间的纵深出张扬。存在的形态绝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情节的挖掘汩汩的流动出来,穿过迷蒙的云雾,放射出阳光。
唯有叹息一声: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