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5-10-30 11:23:24
【荐】《傅雷家书》读后感

【荐】《傅雷家书》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1

朱红色作底,配上金色汉字,耀眼的书封是我最初将它收入囊中的理由。当我最后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涌起的是如同朱红色的热烈,还有恰似金色的真实,以及来不及散去的温暖——《傅雷家书》在假期陪伴着我,给我带来收获。

名为家书,收录的不外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与儿子、儿媳一家人的通信。那是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父母在上海,儿子在欧洲,大洋所阻,山海相隔。在那个打电话不方便且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书信是亲友之间分享生活、互相慰藉的唯一方法,在这个特殊而又平凡的家庭也不例外。

最初翻开红色的书封,在序言之后是傅雷一家的日常生活照,从此,我走进了这个家庭,走近了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父亲傅雷倔强要强,严厉却又慈爱;母亲朱梅馥温婉大度、内敛含蓄;傅聪傅敏两个也有不同的性格……

初读这本书,觉得父亲有些唠叨,每封信都写得很长,且事无巨细,以感冒吃什么药,到哪儿看戏,和谁聊天,再到翻译巴尔扎克时遇到的困惑,都一股脑地倾吐在直面上。如今想来,当年的傅雷一定倍感孤独,不然也不会攒下那么多心里话想对千里之外的儿子时候。正如傅雷在某一次给儿子的信中写到——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材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们——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我渐渐离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仿佛也身在其中。我看见写字台前的傅雷伏案写作,亲笔为儿子写下篇篇长信,我看见练琴室里的傅聪双手弹奏着钢琴,十指在黑白键之间起舞,我看见勤劳贤惠的傅妈妈,操劳家务,亲力亲为,我也看到那信中极少被提及的阿敏,独自想念着千里之外的哥哥。当傅聪在信中描述自己参加钢琴比赛时,我仿佛就是一名台下的观众,看台上来自不同国家的面孔演奏着肖邦。我也曾好奇过信中所述的著名钢琴曲,不断到网上搜索父子所谈论的各位艺术大师,不断融入这家庭之中,似乎也同他们生活。

到傅家“做客”这些天,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我敬听着傅雷傅聪两位师长的教导,与他们一起谈艺术,品生活。

最初深入这本书时,我真是忍不住惊叹傅雷先生对艺术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以及所涉及的面是多么的广泛。我在阅读之前以为这会一本充斥着从未停止的啰嗦和嘘寒问暖,高举着父爱如山的亲情大牌并让青少年读者从中获益,感恩亲情类亲子读物,读时才发现我错了。也正因如此,这本书才具有这样高的价值,同时也在时间的洋流中从不泯灭。傅雷也在信中对儿子说过: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确实如此,傅雷在儿子的艺术学习、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深刻的建议,这也许是在一个普通家庭中很少能收获到的,在我看来,这也是家书中极具价值,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傅雷告诉儿子,艺术道路上,要长与诗书为伴,中国古典美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傅雷深知文学与艺术彼此精通,所以努力将很多经典连同自己的见解推荐给儿子,与此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意外收获了一份来自傅雷的书单。傅雷也说不能总是为艺术而艺术,真正的灵感总是源于自然,在不经意间闪光的、生命也因此变得鲜活。

此外,傅雷也时刻提醒身为艺术家的傅聪不能囿于工作,生活同样多彩。按照家书中的说法便是:“我也不太重物质生活,不太自我中心,我也热爱艺术,喜欢遐想,但艺术若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会开花的树木。”

傅雷和夫人从自身经历、生活经历出发,教导儿子如何做人处事,如何面对生活。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傅雷对孩子在效率方面的建议。他说不要老抱怨时间不够,挤挤总是会有的,要不工作,要不就痛快休息,切勿拖拖拉拉在日常猥琐之事上浪费光阴。从一出生起,每个人就进入了与时间赛跑的行列,时间如白驹,我们只能尽我所能将其把握手中,特别是作为学生的我们,急需时间却总是丢失时间,在日常之中也常常拖延。傅雷先生的话提醒着我,切勿再在日常猥琐之事上浪费光阴,切勿无计划地生活,无目的地刷手机,高效高质量才会拥有更多时间去创造更多可能。说起效率,傅雷也常常提出要劳逸结合,在无尽的疲惫中工作和学习没有成效也毫无意义。他一次又一次在去信中为儿子写道要多出去走走,自然景物不仅是灵感的源泉,更是调节身心最好的良药。

善于安排,合理计划同样很多次提到,书中是这样写的:“一朝有了安排,就不至于因为无目的无任务而感到空虚与烦躁了。这些琐琐碎碎的项目其实就是生活艺术的内容,否则空谈。“人生也是艺术”究竟指什么呢?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一切就如书中所写的这样吧。

杜甫诗曰:“家书抵万金”,那是烽烟四起的年代中让人弥足珍贵的慰藉与心安。而对我来说《傅雷家书》也如金子般珍贵,实在当今社会中一本给人教导、发人深思的好书,一笔宝贵财富。我想,这部家书作为两代人沟通的记录,跨越了十年的光阴,一定会给我们常读常新的感受。

不知下一次翻来这朱红书封会是何时,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时代总会逝去。长大后一切会是怎样,我又将如何自处,如何应对?或许,在数年之后,我们又能在这数十年前的父子对话中找到答案。

《傅雷家书》读后感2

读《傅雷家书》感受最深的当然是傅雷夫妇对孩子的那种无私的博大的爱。傅聪从小就极有音乐天赋,20岁时留学波兰,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

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敏(傅聪之弟)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今儿一天好象大病之后,一点劲都没有。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得不像样了,干得发痛了,还是忍不住要哭……

这是家书收录的第一封家信。傅雷对孩子要求极严,他为人极为严肃,甚至刻板、不近人情。妻子朱梅馥女士是傅雷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人情深意笃,相敬如宾。就连她也说有时和傅雷在一起是“精神上备受折磨”。傅雷性格倔强,一生追求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而傅聪年少气盛,更是一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所以导致后来的父子反目,傅聪离家出走。其实还是性格使然。但这件事对傅雷的打击很大,在这封家书里傅雷表达了作为一个父亲的真诚的愧疚之情。自从有了元元之后,我身兼老师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对 ……此处隐藏23674个字……深沉的爱,如果没有沟通,也会成为一种伤害。

越读,我越感受到了一种压住喉咙的热流。傅雷先生如同自己的孩子的挚友,和自己的孩子谈论艺术、哲学和人生上的事情。他不是让孩子埋头苦练,而是劳逸结合;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给予动力,让他在失败是认真总结教训。还有很多很多,它们都饱含了一位严厉,却用心良苦的父亲的深沉而又伟大的爱。

爱的理解是互相的,傅聪理解了父亲,傅聪认真的聆听着,傅聪用心的做着。

读着读着,感觉心,慢慢平静了下来,想想自己的父亲的所作所为,从小对我要求严厉,希望我能成为有修养的人,希望我能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的学业,希望……好像他有很多的希望。但是我长大了,我慢慢的一个一个去磨灭他的希望。与他也许就是一种气不打一处来的失望吧!可是,我却不能质疑他是爱我的。他对我的严格要求,即是对我的错误的及时纠正,更是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少地去犯错……父亲骂我,打我,都是为了我们好,只是他不太明白如何去表达罢了,只是面对我的成长他不知所措!

我想起了父亲曾经的唠叨,不似现在这般寡言。我想起了曾经穷追不舍的缠着父亲的画面,也不似自己现在这般的漫不经心和不耐烦的回答。我在改变,也改变着我的父亲。我感觉到他那双看我的双眼,有许多的言语,却说不出一个字的无奈。

我开始后悔,后悔自己和父亲大吵一架!

突然感觉门外有些动静,迅速关了灯溜回床上。门轻轻地被打开了,在黑暗中,我能感觉到是父亲走了进来。我假装睡着了,他用手抚摸着我被打的脸,感受着那粗糙。却又温暖的爱抚,鼻子一酸,却强忍着没让眼泪流出。门被轻轻关上了,躺在床上,我任由眼泪淌下。

天下可怜父母心,所以别让父母伤心失望,这个世界最让他们受伤的可能会是现在的我们,而这世界上最爱你的,还是只有他们。

这个世界那个深爱我的人,让我动情的人——我的父亲,在今夜,正用他不一样的方式把我当成他黑夜中那颗闪耀的明星。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在父母身边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渐长时他们一定是苦恼的,这世上千奇百怪,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伤害。期待我们永不知这世界还有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而傅雷几乎将这一点做到了完美。严师,慈父,益友,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能做到的他们几乎做到了极致。许多人说这是中国父母必看的书,看过之后我却更希望每一位子女细细品读。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步。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日记

我几乎是带着一种解脱的喜悦进入大学的,抛在身后的是十年寒窗,繁重学业,还有日日夜夜相伴几乎到腻烦的父母。在我自以为是的长大中他们是我迫不及待甩掉的壳,是我自以为了解的世界中需要摒的旧时代,我甚至拿到了《傅雷家书》准备指导一下他们的教育方法,却在读过之后深深懊悔那一段的时光。

初读《傅雷家书》我几乎要再三确认作者,“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在与傅聪意见不合激烈争吵后,他在信中这样说道:“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父亲是威严的代表,他们永远是正确的,在意见不合时他们能置之不理已是极限,傅雷却能放下父亲的尊严对自己的孩子低头,甚至于忏悔。我想每一位孩子都能读懂那背后深沉的爱。

他们作为父母是完美的,也是我深深的敬服与爱戴之后不会去想拥有的,因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们并不完美,他们不知道教育孩子一百条,他们很少读书,他们不会要我提高艺术修养,他们与我的世界的交集只有一个我。但他们爱我,那些我厌烦的唠叨,管束,斥责,都代表他们爱我。他们给了我一个家,让我无论何时都有所归;他们给了我他们的人生经验,让我不必经历他们经历的那些痛楚;他们给了我他们能给的一切,让我入每一个孩子般长大。他们会在每一次斥责后落泪,在每一次愤怒后原谅,在每一次失望后包容。这是我的父母,天下间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父母,你的父母也是。告诉他们你爱他们,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荐】《傅雷家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