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热门】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平凡的世界》是我近期读完的一本长篇小说,读完之后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懂得何为珍贵。或许是这本书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让我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我很喜欢路遥写这篇部小说的出发点——“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书中主人公的不平凡。自幼懂事的孙少安,13岁的时候,因为家里贫困而辍学,无缘高中。当时他对他爸说“我要给村里村外的人证明,我不上中学,不是因为我考不上”。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全县几千人当中考取了第三名。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睛是湿润的,我被小小的少安感动了。小小年纪就能这么懂事,辍学回家和父亲一起撑起风雨飘摇的家。18岁时,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他的身上有理想有尊严,但同时也有责任。责任使他不敢追逐理想,甚至于放弃了理想,也是这种责任使他拒绝了深爱着自己的女孩。他的家庭决定了他的责任,他的善良决定了他的选择。
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就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少平对于前途的不懈奋斗也是那代人的'闪光点,是留给后代的珍贵财富,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就是奋斗不息、坚韧不拔,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他都能平静接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虽然他和田晓霞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但是他仍然能承受所有的一切,勇敢真诚地面对生活。再看田晓霞,虽然出身比少平好很多,但作为那个时代的先进女性的代表,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看问题往往和社会一般的看法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以及最后她的牺牲,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虽然他们两人最后是以悲剧的结尾收场,但在小说最后,还是让少平顿悟生命与生活的真谛,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路遥为我们讲述地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大约是人生于世,为自己的命运作斗争吧。即便不知结局如何,你也曾抗争过,证明了自己有一个不屈的灵魂,百年之后,能无愧的说自己“曾是世间一条命”。《平凡的世界》所展现的就是一个平凡人对命运的抗争。为什么不试着去改变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因为主宰你生活的,是你自己。被欺骗又怎样?你可以东山再起。
人们说,这是最好的时代,是属于中国的黄金时代。可是这一切,真如人们所描绘的那样美好么?如果仅有物质缺乏信仰,又比《平凡的世界》中物质匮乏却信仰坚定强出多少呢?那个时代,农民的信仰是土地,青年的信仰是知识;那个时代,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而现在,人们告别贫困日渐富足却日渐迷茫精神空虚。应该感谢路遥,他燃烧了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故乡黄土地写下一部著作,也为后人留下了时代的见证。即使遥远,也有文字记录下来,人们才能时刻警醒反思,才能创造出真正的“黄金时代”。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触倾听那些久远的声音,或许那样我们会在这个因欲望日益膨胀而扭曲的时代,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于到油尽灯枯时,我们还在迷惘……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2在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平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慌张地刮着盆底的残汤剩水,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心惊,从他黄瘦的脸滑落下来的,不知是雨还是泪……
故事发生在1975年的黄土高原,17岁的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家境极度贫寒的他能上学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他不仅吃着最差的主食,而且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啊!但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让他躲避公众的目光来悄然地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馍馍。但他热爱学习、热爱看书,他身上保留着精神的高傲、挥洒着灵魂的矜持。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充盈让孙少平的生活五味杂陈。
后来,孙少平与家境较好的田晓霞相识,并建立了友谊。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回乡做了教师。三年教师生涯结束后的孙少平,先是回家做农民,后去黄原闯荡,做揽工汉,并做了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当上了煤矿工人。田晓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报做记者,孙少平勇敢地面对他们之间的感情,后来,他们终于在一起了,并做了两年之约。1982年,孙少平在煤矿上班,黄原面临400年来的罕见水灾。田晓霞前往灾区一线报道,为救一落水小孩英勇牺牲,得知消失的孙少平,悲痛万分,明明唾手可得的完美生活消失殆尽。走出悲痛的孙少平开始认真工作,在一次事故中,为救徒弟受了重伤,最后孙少平放弃了去省城的机会,再次回到矿山。
书中我最敬佩的莫过于孙少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觉得这就是他的真实写照了吧!命运给了孙少平太多的挫折,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不屈不挠地直面人生,就像书中所说,“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作为一个农村人,他却有着君子风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郝红梅的原谅和帮助,对侯玉英的救助……他总是真诚地与人相处,真实地看待每一个人,也怀着感恩的心回报每一个人给他帮助和善意的人。尽力诠释着:“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他的热情,坚强,豁达和宽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支撑起贫困的孙家,孙少平的大哥孙少安,高校毕业就回家务农。与孙少平追求飞扬的生活不同。他的沉稳和精明都是内敛的。1979年,孙少平领导生产队率先实施并推广了责任制,孙少安利用闲暇时间进城拉砖,建起了烧砖窑,开始发家致富。1982年,孙少安的砖窑准备扩建,却由于技师不懂技术,致使砖窑蒙受了巨大损失,在多方的帮助下,孙少安重新振作,再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孙少安尽力地诠释着:“世界吻我以痛,我愿报之以歌。”他出资15000元修建了新的双水村小学,妻子却在落成仪式上当场口吐鲜血被确诊为肺癌……
生命在这片土地上轮回,生生不息,故事永远没有结局,上演着一 ……此处隐藏16532个字……是从来没有人向命运低过头,一直在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少平求学时期不断受到挑战的自尊心,还是热恋时期女友消逝在洪水中的消息,又或是少安辛苦半辈子的产业付之一炬。两兄弟都一直在默默忍受着痛苦,但是双膝从来没有跪倒在地。命运的残酷让生活中多少美好的东西毁灭了,尽管他们不依不挠的在抵抗,世界还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因为,生活在继续着。可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却在不断地失去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也许生活是美好的,只是人是痛苦的。
人生的痛苦可以预测吗?不可以,哪怕是下一秒,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因此人生既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但是每个人的人生都存在一个觉醒期,一个关于你对痛苦和幸福的理解的觉醒期,而觉醒期的.早晚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我看来,读书就是孙少平的觉醒期,因为我也是这样的。
少年时期孙少平的自尊心挑战就是相对别人来说匮乏的物质条件,我想每个人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人,这些人不一定会以比差的人优越而骄傲,但是很可能会以比不上别人而觉得自己不一样,或许你我就是其中一个。但是生活的意义并不只是我们现在拥有什么和得到了什么,而是心灵的充实,这份充实则是来自于读书和生活阅历。世界上总会有人比我们富有,因此不必去在意这些,有钱就寻一醉,没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钱确实非常重要,但是除了钱人这辈子还要追求点别的。记得刚进大学的时候,社团,俱乐部这些组织我都没有参加,就报了一个竞赛,因为听说搞竞赛以后工资高;平日里学习也总是先看一下学习的知识能不能赚钱再决定看不看;毕业找工作的优先级就看工资。本以为青春是充实忙碌的,是有理想有奋斗的,但是很可惜从来没有看清过理想的本质。新裤子乐队在《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中唱到“那些为了理想的奋斗也不过为了钱”。也许,一个人的命运真不是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了的,至于理想,只不过是职业工资的代名词罢了。所以说人身上的对于金钱的渴望真是可怕,当这种渴望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的时候,你站在精神生活的高度,可能看得清,甚至鄙视,所以不论你招架得住还是招架不住,你还是本来的你。可是,当这种渴望穿起华丽的外衣,摆出一副令人敬仰的姿态,你就会对这种渴望奉若神明,就会完全陷入其中,再也分不清好与坏。但是我们对于读书的渴望是一定要保持的,读书不一定能让我们满足渴望,但是可以缩小我们对渴望的追求。相对来说,也是提高了幸福感。然而不幸的是,有时候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便有了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人生就是这样,即便是读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
读书是一个人的觉醒期,确切的说是精神觉醒期。如果孙少平只是一个读书人,那么他并不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但是对劳动的坚持让他更有力量。而且我觉得认识劳动的意义才是我们现在年轻人真正的觉醒期。“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高贵的一群,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是默默无闻的。”这句话对90后来说真的是提醒的太好了,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用双手创造生活的财富者。不管读书会把我们变成一个时光旅行者,跟随作者去不同的年代感受不同的环境,还是通过与众多大师的对话,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个体,但是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只有劳动才能把我们的压抑释放出来,只有劳动后的疲惫才能给我们一份真正的踏实。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5凡心所向,素履所往。——题记
当我们打开一本书,意味着,这世间暂时死亡,另一世间复活。无数个中午,我总或悠然或急不可耐地走进《平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作为旁观者又却似主人公般认识了孙少平、田晓霞、孙少安、田润叶、郝红梅、曹书记、王班长这样一号人物,他们的世界,也正如我们现实社会,是酸甜咸苦、悲欢交织的。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对下一秒的未知。
虽说它叫《平凡的世界》,也许他的生活貌似真的平凡,但他,孙少平,在我脑海中却形成了一抹独有的印象,他不似我所知道的任何一个人。孙家一家人,都有一“通病”——勤劳又肯干。如他哥哥孙少安,孙少平在干起农事上,丝毫不马虎、丝毫不逊色,甩开一双拖鞋在旁边,撸起裤腿就是一顿猛干,(他在他所面对的所有事情都是如此认真,揣着一起敬畏心,优秀的人优秀的不是哪一方面,而源于某一品格),按他这架势,在农村糊口谋生,应该无需任何担忧。但,他走了,去了一个叫原城,——一个从小到大与他仅有过一次邂逅的地方。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他初来到这座城市,只是一个破补丁布包,一双洗得褪色了的鞋子、一身黯然无色的衣服,一副稍带惊叹、好奇又有些无措的青涩面孔。“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不到几个月,他“系统翻新”了一般,浑身上下布满了肌肉,同时也遍布或已久、或还未结痂的一道道杂乱又狰狞的疤痕,这是这座城市留给他的刻章。
其实,这期间,他哥哥的砖厂正是红火之时,也需要人手。他若还乡,也许是另一番好风景,至少不会如此劳累。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方向,款款独行,才不致倾溢,人活着,总要有属于自己一人的追随着什么,它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至于他为什么宁可做苦力也要留在城市,……人总是喜欢不断地去接触未知,它赋予生命别样的.力量。
他与田晓霞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胶甜似膝,我感受到的,是心心相印的静谧、毫无猜忌的自然、情比金坚的信任、唯我懂你的默契。他们也许只是书里这个世界的虚构人物,但在我看来,真爱就是这样,就只是这样。“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孤独是常态,所以陪伴才显得如此珍贵。况世上本知己难逢,如得一遇,不悔此生。
田晓霞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可望而可及的“理想化模型”,她温柔懂礼、处事有原则、大方又自信,并且懂得理解他人。于孙少平而言,她是一只云雀,衔来了一枚阳光。她每周都如约送礼给孙少平一摞报纸、书籍看,生怕他哪天成了她不愿见到的“满口黄牙,活着就为口饭吃”的孙少平。可以说,她对他一生的影响似一双无形的手,推着他靠近光明。“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大都好物不坚牢,琉璃易散玻璃脆”。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当最后一涛浪涌卷没她的发丝,我脑袋里一片空白……就这么没了?——应该会像其他小说中那样,带着主角光环,她最终又被某些潮水送上岸了吧?亦或是一块木块温柔而有力地将她托出水面?——她是那么美好的一个存在啊!丝毫不敢松懈,直到指尖滑尽最后一页,我才确实了路遥笔下的白月光,那天被卷入了潮水之中。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们承诺永远的时候,人也没骗人,只是……人生无常啊。那天,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指在了它应在的位置,下午四点一十五分零零秒,我步入那道我们第一次定情的小阴坡,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习惯于也太过喜于美满大结局,可读到此书尾声,说不上满目疮痍,甚至孙家各自都活得更好了些,但我心中仍有些愤愤不平,有些惆怅、失意、迷、愤。但,生活就是如此,不是吗?
人活着,不能只看到了一面,忽视了不愿。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