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外界对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我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写的还是编的。
我认为一本书可以带给读者一些不同的感受,一些自己的感悟,这总归是值得的。说,“超出常人半步是天才,超出常人一步是疯子。”可能吧,可能当天才执着研究一件东西未果时,会被普通人当作疯子吧。“疯子”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与大多数人不同?不被大多数人理解?
拿这本书中的例子来说,“疯子”也分种类。1.有些“疯子”说了很多离奇的事,没有办法用现代科学解释。这其中可能是心理作用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真的。这不得而知。2.有些“疯子”有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没有错误,也可以理解,只是不被多数人接受。但我的确很佩服他们对某方面知识了解的程度,强大的逻辑思维和足够坚定的`信念。3.有些“疯子”是钻牛角尖。如果说天才是在某方面了解得很全面,那这类“疯子”是太过固执自己片面的理解,而把自己带入无可救药的深渊…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中的一些章节,它让我想起曾经的我也想过的一些问题,也让现在的我有了心里的一些答案。
这个答案是自己给的,它不一定是最正确的,但它是认真思索过后,确定也相信的。佛法最信奉的是包容性,我们可以允许不同的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强迫别人也要和自己相信的一样。我们可能大多数人都有一些“精神病”,就像强迫症,如果你必须把自己的东西弄得整整齐齐,那当然可以,但是别人的东西你看不过,也非要收拾好,可能有人会允许你帮他收拾;也可能不被允许,因为你没权利乱动别人的东西。如果你强迫的是自己的指甲要干干净净,你不能强迫别人的也一定要那样。所谓的是不是精神病,无非就是,你有没有影响到别人。总之,我还是被那些新奇的想法吸引,还是愿意承认不同,也佩服那些愿意探索,愿意实践,认真做事的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国内真实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可能有些人一听到“疯子”这两个字都会避之不及。可这本书的作者——高铭却不这么想。他为了得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的答案,询问过许多人,但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还有人十分疑惑他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地去想这个问题。
就在他为此困惑不解的时候,某次听一个身为精神病科医生的朋友说起了一些病例,顿时想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去问精神病人,或者说我们眼中的“精神病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呢?他带着复杂的心态,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
“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会有我们从未想到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难以沟通的原因吧。”这是书中对精神病人的描述。
读罢此书,我觉得:天才和疯子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观点是否被大多数人认可、证明。每一个天才在不被认可,不被接受的时候,不就是人们口中和心中所认为的“疯子”吗?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就是因为和常人观念的不同,或是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证明他们的理念,而被误解、被处死。像乔尔丹诺·布鲁诺,他就是因为宣传了与当时大部分人所认为的地心说背道而驰的日心说,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疯子,被宗教裁判烧死在鲜花广场上。但到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或许,有些所谓精神病人的'某些理论,会在将来有所证明。但在不被证实之前,他们,就是人们口中的“疯子”。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的理念被证明且被人认同。而所谓“疯子”,也许只是因为人们无法理解在他们看来匪夷所思的观念罢了。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关系,就像左和右,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用高铭在书中所写的话“我只觉得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够很坦然的说:‘让我来告诉你,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3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步之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以精神病人为题材的书,讲述了作者与精神病人沟通、并且试图了解关于他们世界的故事。通过这本书,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去思考天才和疯子到底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疯子?什么是天才?天才是疯子的基础,天才的极致便是疯子。有多少疯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正常着,又有多少天才,在自己的世界里疯狂着。一道看似鲜明的界限,区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和群体,界限左右,疯狂与正常。界限之上,困惑与彷徨。有人说过:不疯魔不成活。在这本书中,很多精神病人的言论都让我们无比认同,因为他们思维逻辑清晰,言辞合理、无懈可击。他们好像是天生的哲学家、科学家一般,用作者书中的话来说:哲学家与疯子的区别在于,一个只是在想,而一个真的去做了。
精神病人是简单的、坦率的,甚至可以说是死脑筋。世上没有太多非黑即白的事情,因此世人选择中庸。太多的人为利益或者其他世俗的东西而选择放弃追求。而精神病人那种无所畏惧、不被外物所扰的精神却让人感动。他们的呢喃细语不会被大多数人认同,他们的.观点想法不会被大多人采纳,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是再正常不过的,那我们又凭什么说精神病人的想法是疯狂的呢?
或许有很多人一直认为那些精神病患者,或者说是“疯子”,就是那种傻傻的、呆呆的、疯狂的。但其实,也许有些“疯子”,他们很痛苦,很无奈,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如果我们能够对他们多一份容纳,少一份鄙夷,多一份关怀,少一份斥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质疑,那么是不是能减少一个疯子,多出一份美好的未来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试着去理解别人的世界,接受别人的观点,多倾听他人的想法与意见,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别人眼里不一样的东西,发现不一样的世界,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有益无害的。天才和疯子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观点是否被大多数人所认可、证明。每一个天才在不被认可、无人理解的时候,不就是人们口中和心中所认为的疯子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4看了很多讲述精神病院的电影,我也设想过假如我被送到精神病院后该怎么逃脱?也许也只是歇斯底里里的喊叫“我没病,我是正常的”,在这里,正常与精神病是同义词或者说“同一个词”。可不可以说,我们都有“病”,病的不是身体,而是思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中我们都在寻找认同,当别人不愿意按你的思维出发,你就变得“不一样”“不可理喻”,有的人会选择走自己的路,做自己 ……此处隐藏6239个字……开心的吧,毕竟被人冷落,被人抛弃,便就成了那样胆怯、害怕的性格,没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这点相比,我也的确是比她幸福了许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会迫不得已的露出许多并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种礼貌,那是“应该”露出的才对。甚至别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笑呢?”这时候又该露出尴尬的微笑了。
她作为一个患者,或许的确是“疯子”,但是如果侧重于看她的各种行为举止亦或思想来说,她却又的确是“天才”。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顾忌他人表面现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关心他人的内在。所以我们应把每个人都当作“患者”对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这样才不会把美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将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切才都能美好起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3很久没有好好的读一本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谁也不能免俗的什么都“快餐”化了,我几乎忘记了完整的读一本书的感觉。虽然从来没有放弃阅读,但网络小说鲜有精品,难得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字,很多只是流于一种消磨时间。我几乎觉得我快要废掉了。当无意中一个90后跟我推荐这本书,又看到他在文末写下的片言只语,让我大为诧异,于是一冲动立马下单购买。好在不悔。
初读这本书,我也像那位男生一样,在每一篇的文末加上自己的感受,每每被文中人的话逗得乐不可支。我把这里的对话看成了一篇随笔,偶尔也会为自己的机智暗自得意。但是慢慢的我笑不出来了,有一种情绪让我微微不安,我发现我会跟着他们的话思考,会认同,会禁不住的想要去查询我所不擅长的一些东西,不知不觉间,我似乎变成了“他”或“她”的.同类!
我感知他们,跟随着他们思想的花在他们的时空里穿行,如果忘掉他们所处的环境,忘掉他们的身份,忘掉他们间或的“不正常”,你会忍不住喝彩,点头,或者把酒畅谈。
想想吧,有本书教导我们,偏执狂才能生存,他们却因为偏执而被关了起来;也有人教导我们,专注专业才能成功,他们思想的火花注定没法公之于众,以彼之名,既便百年后的历史如他们所言。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玛雅文明的探寻和论述,因为我经历过20xx那个甚嚣尘上的世界末日说,所以更能明白他探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入浅出的说明,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虽然他们的探寻可能终不过是只属于自己的一种自言自语,之后也不过如一片落叶杳无踪迹,但现在有了这本书,保不齐哪天有哪只手无意中翻动并看到了这篇文字,并惊为天人而得以传世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愿鸿蒙初开,赤子之心永不蒙尘,双眸清灵通透,世事简单不染铅华,你我小径相遇,洒然一笑,期待施施然得遇于另一端的惊喜。
人生在世,百年孤独,挣扎呼号,在灵魂的深处,与另一个自己,不期而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4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疯子、精神病对于我来说就是古怪、可怕的代名词,然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让我对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甚至最终发觉,他们的思想有时会强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相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我们会发现精神病人的视角远比我们宽阔得多:面对各种包装纸上举着“腿”进行宣传的动物,面对一块从不运动的石头,面对地球是圆是方的质疑,我们总会一笑而过,而与此相反,精神病人会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乃至成为正常人眼中的异类,从而被人们称之为精神病。其实,一位患者的话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切:“你们看我是疯子,实际上我看你们才是疯子。”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是的,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上,我们才是奇怪的,我们会拼命追求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地位……没有尽头。对于常人来说,这是对生活更高的追求,可是一位患者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本质:“你们拥有了你想要的,还是会无穷无尽地要更多。”这对于人类的欲望概括得何其准确!人们也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却知道拥有更多总比没有好——不管有没有用……
书中记录了一位奇人,他未满十八岁,却在思考着物理四维问题,他的观点,甚至让量子物理学教授也听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却又在量子物理学考试中错得一塌糊涂——这样的人,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个怪胎,可实际上,他的知识却贯穿维度领域!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精神病人,物理界也许会出现一颗闪耀的科学新星。
而与此相对的,是人类物理史上一颗真正的巨星——牛顿。他的一生攻破了无数难关,解释了无数的物理现象,可是却在晚年由于研究的深入,发现了更多未解之谜,他从各种方面去尝试,但依然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只能将这些归于神的创造,思维最终陷入了混乱……
通过精神病人的视角,我们会发现与我们的认知所不同的世界。一位患者曾在自己的口袋里挖了一个洞,用DV机从里面拍下自己一整天的生活,他想站在另外一个视角来审视自己、探究自己。这让我在一瞬间明白了一点什么——某些精神病人也许正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过于执着,达到了偏执、甚至于癫狂的状态,才被人们所不理解,事实上,他们的思想与我们,也许高出了许多。
天才与疯子,有时仅有一步之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很久没有好好的读一本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谁也不能免俗的什么都“快餐”化了,我几乎忘记了完整的读一本书的感觉。虽然从来没有放弃阅读,但网络小说鲜有精品,难得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字,很多只是流于一种消磨时间。我几乎觉得我快要废掉了。当无意中一个90后跟我推荐这本书,广东省社保网又看到他在文末写下的片言只语,让我大为诧异,于是一冲动立马下单购买。好在不悔。
初读这本书,我也像那位男生一样,在每一篇的文末加上自己的感受,每每被文中人的话逗得乐不可支。我把这里的对话看成了一篇随笔,偶尔也会为自己的机智暗自得广东省社保网意。但是慢慢的我笑不出来了,有一种情绪让我微微不安,我发现我会跟着他们的话思考,会认同,会禁不住的想要去查询我所不擅长的一些东西,不知不觉间,我似乎变成了“他”或“她”的同类!
我感知他们,跟随着他们思想的花在他们的时空里穿行,如果忘掉他们所处的环境,忘掉他们的身份,忘掉他们间或的“不正常”,你会忍不住喝彩,点头,或者把酒畅谈。
想想吧,有本书教导我们,偏执狂才能生存,他们却因为偏执而被关了起来;也有人教导我们,专注专业才能成功,他们思想的火花注定没法公之于众广东省社保网,以彼之名,既便百年后的历史如他们所言。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玛雅文明的`探寻和论述,因为我经历过20xx那个甚嚣尘上的世界末日说,所以更能明白他探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入浅出的说明,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虽然他们的探寻可能终不过是只属于自己的一种自言自语,之后也不过如一片落叶杳无踪迹,但现在有了这本书,保不齐哪天有哪广东省社保网只手无意中翻动并看到了这篇文字,并惊为天人而得以传世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愿鸿蒙初开,赤子之心永不蒙尘,双眸清灵通透,世事简单不染铅华,你我小径相遇,洒然一笑,期待施施然得遇于另一端的惊喜。
人生在世,百年孤独,挣扎呼号,在灵魂的深处,与另一个自己,不期而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