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亮友的事迹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事迹吧,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拟起事迹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亮友的事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张亮友的事迹1练习马拉松两年后,张亮友先后三次给贺龙元帅写信,建议将马拉松立项。不久之后,国家体委直接派人到安徽省来对马拉松运动考察立项。
1957年12月22日,国家体委在合肥的肥东县举办了新中国的第一次马拉松测试赛,张亮友以2小时52分34秒一举夺魁,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的第一个马拉松纪录。
这个成绩即便放在现在的业余跑圈,也是属于“大神级别”的水平,更何况当时的比赛环境还非常不理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张亮友谈起那场比赛,他自己都说,“不满意,当时路况较差,没有柏油路,全是石子路,人跑起来满脸都是沙尘,对比赛影响较大。”
但就是因为他的三封信和第一场马拉松赛的夺冠纪录,张亮友成为了中国马拉松的“启跑者”。
他带着老伴跑过50万公里,绕地球12圈
1959年,马拉松被正式确立为全运会比赛项目;到了1981年,北京举办了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开创了中国城市马拉松先河;到了1998年,北京马拉松率先向社会大众开放……作为“中国马拉松第一人”,张亮友就这样见证着中国马拉松的发展和繁荣,他身边跑步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张亮友老先生也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
看看张亮友的跑步成绩单:
1984年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全世界第十七届老年锦标赛,并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1988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国际邀请赛,并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
1998年和1999年,连续参加两届在北京举办的老年运动会,分别取得了一枚金牌、一枚铜牌的佳绩;
1986年参加全省的运动会,取得了马拉松的个人第四名;
从2009年至2013年每年多次参加包括“郑开马拉松”在内的多个国内马拉松比赛;
1990年参加亚运会火炬传递;
2008年作为火炬手参加奥运会火炬传递。
张亮友的事迹2从“一人茅草屋”到“四世同堂乐”
张亮友不仅一直“跑”到了今天,还带动老伴尚殿娥和他一起跑。每个不下雨的清晨,张亮友都会和老伴尚殿娥一起走出家门开始晨练。
曾经由于身体不好才开始锻炼的尚殿娥,渐渐爱上了跑步,并参加了女子长跑比赛和马拉松比赛。退休后,他们喜欢到各地去参加马拉松比赛和活动。“退休金都用来买车票了,但只要站在赛场上,就有劲、就高兴。”尚殿娥说。
2014年的郑开国际马拉松赛,是张亮友和尚殿娥的马拉松告别赛,他们在这里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全马。主办方根据情况,让他们从早上5点提前开始跑。7小时57分03秒,是张亮友最后一场马拉松的成绩。
一路“跑”来,张亮友从跑步爱好者,成为奥运火炬手;从“马拉松拓荒者”,变成“马拉松热”的见证者;从孤身一人,到现在四世同堂儿孙绕膝;从一间十平方米的平房,到住上了孩子给他买的120多平方米的楼房……
张亮友坦言,70年前的自己从未想过现在能够拥有这样的生活。
“以前在美国比赛时,看到小汽车特别激动,现在看看中国的路上,到处都是小汽车;以前没几个人买得起手表,现在手机已经普及;以前不少人都是文盲,现在有的家庭能出好几个大学生,我的重孙女还是从英国留学回国工作……”张亮友一口气说出了好多变化。
“这70年,真的不敢想,变化太大了!”一生执着于跑步的张亮友,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国家发展的“快车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路。
张亮友的事迹3张亮友,山东枣庄人,1927年出生。天生就喜欢长跑的他,小时候就爱好长跑运动。上小学的时候,别人走路去县城,他跑着去县城。长大上班后,别人走路去上班,他跑着去上班。
上世纪50年代,他在淮南煤矿当工人。由于对长跑运动的热爱,他连续3次向当时的国家体委去信,建议中国组织马拉松比赛。1957年,国家体委派两名工作人员到安徽省进行调研立项,并最终得到了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批准:确定在安徽肥东县店埠镇进行一次马拉松测试赛。
这次比赛,成为中国第一次马拉松比赛。
张亮友以2小时52分34秒6夺冠,成为创造中国马拉松纪录第一人。被国家体委确定为中国马拉松赛第一个最好成绩,载入史册。从此,拉开了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序幕。肥东县也因此成为中国马拉松的“发源地”。
张亮友回忆,当时“跑马”条件很差。他是穿着布鞋跑的,“跑道”是乡下的土路。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跑马”?他说:“为了让中国人去掉‘东亚病夫’的称号”!
张亮友的事迹4张亮友是山东枣庄人,出生于1927年,对于童年,他只记得:“那时候真穷啊,太饿了,就想吃口饱饭。”
12岁时,张亮友逃荒到安徽淮南,成了一名矿上“童工”。“动不动就挨打,手脚慢一点就要被打,每天不挨两棍子都不行。”那时的张亮友从来不敢想,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张亮友下了早班就和工人们聚在一起听广播。一个班次的上百名矿工,因为一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而高兴、激动。
“翻身当家做主人成了‘工人老大哥’!”张亮友说起那天的心情,不断重复着“高兴”两个字。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张亮友响应号召,每天跑步上下班。1952年,张亮友参加了淮南煤矿职工运动会,在1万米的赛场上落后所有选手,但还是坚持跑完了比赛,获颁精神鼓励奖。
此后,张亮友更加坚定地练习跑步。1955年,他获得了安徽省的1万米长跑冠军,同年在上海全民运动会1万米长跑比赛中获得金牌。
获得金牌后,张亮友被同行者“拖去了”上海新华书店,让营业员给他拿了本“讲跑步最长的书”。于是,一本马拉松的书便到了张亮友手中,意外开启了他的马拉松之旅,也让他成为中国马拉松的“拓荒者”。
张亮友的事迹5跑步是一项简单有趣的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项深受大家喜爱的运动。跑步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享受生活,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跑步的行列当中,跑步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都知道,跑步是一项大众运动,它不限年龄,不分性别,只要愿意跑,谁都可以成为一名跑者。
我国是体育大国,在世界体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跑步界也小有成就,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跑者。在这些优秀的跑者当中,有一位跑者的资历最高,成就最大,他94岁已经坚持跑步近70年,被称为中国马拉松第一人,他就是中国最逆天的跑步大爷张亮友。
提到张亮友,相信不少朋友都会对他发出疑问,因为他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都太过陌生。别说跑步圈外的人,就连圈内的很多人都不认识张亮友,当然,这主 ……此处隐藏7088个字……工作,工作之余,张亮友先生响应号召喜欢上了跑步,开始了伟大的跑步生涯。这一跑,就改变了他的人生,也影响了中国马拉松的历史进程。
张亮友先生创造全国马拉松记录的历史性时刻
26岁,淮南市运动会一万米长跑赛上张亮友先生获得第二名;
28岁,上海全民运动会上荣获冠军;
29岁,张亮友先生给当时负责国家体委工作的贺龙将军写信,建议办中国马拉松,后来贺龙将军亲切地表扬了张亮友,并下令在1957年在安徽省肥东梁园进行了中国第一次马拉松测试。
30岁,中国马拉松开办,张亮友先生荣获冠军!也是在这中国第一次马拉松赛中,他创造了中国的第一个马拉松记录,从此开创了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先河,为我国马拉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亮友先生用61年的岁月,书写了一部绚烂的长跑史诗,被誉为“中国马拉松第一人”,在悠悠岁月里收获灼灼战绩,不忘中国马拉松事业,他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中国的选手拿下马拉松的世界冠军!张亮友先生作为马拉松运动的明星人物,深受媒体关注,中央电视曾多次邀请他进行节目拍摄。
张亮友的事迹13“会跑到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
20xx年4月,在合肥半程马拉松赛的起点上,张亮友老先生受到组委会的邀请,成为那场比赛的领跑人。彼时,张亮友老先生虽然一头银发,但是身体健朗,精神饱满。
“每天凌晨3点半,我都会和老伴起床外出跑步。现在我每天坚持跑10至12公里,老伴坚持跑20公里。”张亮友老先生在赛后接受《华商报》专访时透露,自己和老伴一直在坚持跑步,“前几年风雨无阻,这几年孩子担心雨雪天出意外,下雨、下雪天就不让我们跑了。”
对于这对已经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跑步已经成为了生命里无比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跑步不仅在帮助这对老人锻炼身体,也为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
“和大家一样,我也有想放弃的时候。每当这时,我就提醒自己,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张亮友老先生自己说,“我一辈子跑马拉松没有当大官,挣大钱,但却赢得了健康、长寿和快乐,这是我最引以为豪的事。跑步是我的乐趣,也是我的目标。”
4年前的那次采访中,当张亮友老先生谈及自己未来的跑步计划时,他又说出了那段他曾经说过很多遍的话,“心跳不停,跑步不止,他会跑到心脏停止跳动的最后一刻。”而他的老伴尚殿娥也愿意一直支持着他,陪伴着他就这样跑下去。
张亮友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对着自己的老伴说,“我们手拉手跑到底,一生一世跑一辈子,跑到心脏不跳为止。”
而如今,张亮友老先生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在他的马拉松终点上,他的老伴一路相随,留下了一段中国马拉松历史上最浪漫的故事。
斯人已逝,但作为“中国马拉松第一人”,张亮友老先生的跑步故事还会在中国跑圈里流传,激励和温暖着那些热爱跑步和坚持跑步的大众跑者们,同时也激励着那些职业跑者为中国马拉松创造更好的成就。
张亮友的事迹1411月8日,现场记者安徽合肥市马拉松比赛协会主席魏普龙处获知,“中国马拉松第一人”张亮友于11月7日在江苏省仪征市的家里去世,寿终95岁。其徒弟魏普龙称,追悼仪式将在11月9日举办,“老师傅起码在临终前一个月依然坚持坚持跑步。”
资料显示,张亮友于1927年生于山东临沂,12岁起,在安徽淮南一家煤矿业矿上。他喜爱慢跑,一直坚持训练。1956年至1957年,张亮友写信国家体育竞赛联合会(现是国家国家体委)负责人,提议国家进行马拉松比赛新项目。1957年,我国首个马拉松比赛检测比赛在合肥肥东举办,张亮友以2钟头52分34秒6的名次夺得冠军。因为对于中国马拉松健身运动发展趋势贡献,被称之为“中国马拉松第一人”。
魏普龙于20xx年与张亮友熟悉,并拜也意思师,“那时候,张亮友就是我们‘跑友’的超级偶像。”11月7日早上10点07分,他收到张亮友闺女电话,知道超级偶像去世消息。据魏普龙表露,张亮友死前人体并没有大毛病。
在魏普龙的印象里,张亮友在煤矿上班时,必须早、中、晚三班倒,但是他常和工友商议,使自己值夜班,就是为了早晨有空慢跑,“大伙儿都喊他‘张神经病’。”张亮友还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跑马拉松,包含他的家人。之后,她在一家钛金属工厂做车间主任,曾启动厂中30多位工人一起参加马拉松比赛比赛。
退休之后,张亮友全身心投入马拉松比赛比赛中。魏普龙称,“以前国内比赛少,他就跑去香港参加比赛。”20xx年,时岁87岁张亮友与82岁的老婆尚殿娥一起跑完了郑开马拉松赛比赛,这也是张亮友最后一次跑全程马拉松。20xx年的安庆迎江国际性半程马拉松赛,是张亮友参与的最后一个公布比赛。
20xx年,魏普龙曾带92岁张亮友去常规体检,“没有问题。”两个人最后一次见面是近年来9月28日,魏普龙还记得,那时“他就有一种变老的、有心无力的感觉”。即便年逾古稀,张亮友依然一直保持着每天早晨3点半左右跑上10千米的好习惯。他曾经向媒体表明,“要跑到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天。”
张亮友的事迹15张亮友出生于1927年,在12岁的时候就开始参加工作,当时正好日本人侵略中国,张亮友和同事们都经历了磨难,在解放之后张良友依旧在原来的大通矿井下干活,后来1956年调换了工作,开始到原谢二矿当调度员。在闲暇时分,他响应号召喜欢上了跑步,并且开始练习起来。
他每天在早上起床之后就坚持长跑,从5000米逐渐的加长,最开始速度比较慢距离比较短,后期速度逐渐加快,路程也随之增加。虽然每天坚持确实很难,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坚持下来了。
张亮友在25岁的时候,跑步速度比较慢。当时1952年淮南市运动会他去参加一万米长跑,当其他人都到达终点的时候他还有3圈的距离,很多人都在嘲笑他,但是也也未曾理会,最终坚持了下来。
张亮友表示虽然被人们嘲笑,但是自己并不想放弃,后来天天在马路旁边跑步,后来第二年他又去参加淮南市运动会,他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后来在1955年的时候,张亮友参加了上海举办的全民运动会,在这次比赛中他凭借33分的成绩获得了男子组一万米的冠军。
后来在张亮友的建议和努力下,中国大陆在1957年12月22日第一次举办了马拉松测试,这场比赛在安徽举行,张亮友也凭借2小时52分34秒6的成绩获得冠军,这是中国第一个马拉松纪录。
后来经过漫长的调查、考量之后,马拉松在1959年成功确认为全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张亮友不仅一直在马拉松的道路上努力前行,还在不断的促成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和成长,他对于我国马拉松事业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现在张亮友和他的妻子年岁已高,但是他们依旧坚持天天长跑,也经常参加各类的马拉松项目,他们在20xx年一起分别为87岁和82岁的他们参加了最后一次马拉松长跑,并且最终花费了7小时57分30秒到达终点,并且还成为了世界上跑完马拉松的年龄最大的夫妻。
像张亮友这样将一件事情坚持做了一辈子的人真的不多,这也更能体会到他的难能可贵,不过因为长跑让他的身体十分健康,这也是意外收获吧。
文档为doc格式